蟑螂學名蜚蠊(Blatta),是昆蟲綱蜚蠊目,早在3.5億年前它就在地球上開始生活,也是最古老的化石昆蟲之一。
蟑螂與疾病的關系
實驗證明蟑螂體內外可攜帶大量的致病菌,如痢疾桿菌、變形桿菌、沙門氏副傷寒甲、乙菌、綠膿桿菌、鼠傷寒沙門氏菌,蟑螂還可攜帶多種病毒,如腺病毒、脊髓灰質炎病毒等。還從蟑螂體內外檢出多種寄生蟲卵,如蛔蟲卵、鉤蟲卵、蟯蟲卵等。蟑螂的排泄物、氣味、尸體等,人接觸后會產生過敏反應,主要表現在皮膚和哮喘病上。由于蟑螂體內外攜帶大量的病原體,污染人們的生活環境,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。
蟑螂的擴散
主動擴散:僅限于周圍環境的擴散。
被動擴散:在地區內籍家具搬運,貨物、食品等的運輸輾轉擴散。地區間、洲際主要通過交通運輸工具擴散。被動擴散是造成目前蜚蠊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的主要原因。
防制技術
環境防制:通過治理環境,減少蜚蠊的孳生。
放置好食物、動物飼料,對散落和殘存的食物要及時清理。
保持環境整潔,及時清除垃圾、雜物。
堵嵌縫隙,消除蜚蠊的棲息地。
化學防制:使用化學殺蟲劑,控制蜚蠊密度
1、防制藥物
有機磷類殺蟲劑:毒死蜱、乙酰甲胺磷
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:殘殺威
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:胺菊酯、氯菊酯、氯氰 菊酯、溴氰菊酯等2、化學防制方法
滯留噴灑:持續作用時間長,效果可靠
熱煙霧技術:特殊環境使用(下水道等)
毒餌(膠餌):安全、簡便,無污染。
氣霧劑、噴射劑:快速殺滅效果好
科學、合理噴藥方法的幾點原則:
(1)噴藥人員在用藥前一定要對計劃滅蟑的建筑物內各個房間的結構、室內布局進行一次全面觀察,做出蟲情(密度)監測,并掌握害蟲的棲息活動場所,這樣噴藥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,突出重點,點面結合,要防止不了解蟲情,盲目噴藥,這樣就會造成人力和藥物的浪費,又達不到滿意的效果。
(2)應選用質量和性能好的壓力噴霧器,不漏藥、不漏氣、操作方便。并備有線狀噴頭和扇形噴頭,前者用以噴射縫隙,后者則用于噴灑一般表面。
(3)噴藥宜在晚飯后進行,一是便于工作的開展和管理,特別是在公共食堂和廚房操作間噴藥殺蟲,白天工作不方便;二是因為蟑螂都是在黃昏后才開始活動,晚間滅蟲能提高殺蟲效果。
(4)噴藥時先關閉門、窗、風扇和排風扇,噴藥后密閉1小時,以防藥物隨風流失和蟑螂逃竄。櫥柜門應該打開,并取出桌子的抽屜,以便對內噴藥。
(5)噴藥開始時,應先在門、窗以及其他通道口噴灑一圈寬約20-40厘米的屏障帶,使得蟑螂從這些出入口逃跑時也會接觸到藥物。然后順序地由外向內,由上向下作噴灑。噴灑高度 :墻面:1-1.5米,靠床墻面:0.5米。對蟑螂經常爬行的地面,用扇狀噴頭進行滯留噴灑,櫥柜、臺面以及墻角落,墻縫等可作點狀噴灑。
6、蟑螂是爬行害蟲,噴灑重點應是經;顒拥谋砻,以便它們爬過藥面而接觸身亡,對確認沒有害蟲出沒的地方則不必噴藥。此外,噴藥前,應注意將食品、食具等搬出,以防污染 。
毒餌的使用技術
(1)用于毒餌的殺蟲劑主要應具備兩個條件:一是良好的胃毒作用;二是無驅避作用或驅避作用很小。毒餌由于適應了蟑螂的生態特點,不易產生抗藥性,又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,加之使用方法簡便、經濟、故很受群眾歡迎
(2)毒餌可以經常使用于家庭、商店、辦公室、宿舍、醫院等,更適用于那些不宜采用殺蟲劑噴灑的場所,如精密儀器室、微機房、配電室等等。毒餌的殺蟲作用緩慢,在蟑螂密度高的場所使用,不能迅速降低密度,如果與滯留噴灑與粉劑等結合起來,則可達到取長補短的作用。
(3)投放毒餌應采取量少、點多和面廣的辦法,每點放的毒餌少一些(1克毒餌約放5個點),點多和面廣是為了增加蟑螂取食的機會。投放毒餌或適時檢查毒餌消耗情況,并加以補充或更換。
(4)在投放毒餌的場所晚上應將食物收藏好,桌面和地面打掃干凈,并管好水源,以提高毒餌的誘殺效果。
三、物理防制
粘蟑紙(盒)放置在床頭柜、書柜或其它櫥柜下,以及一些電器設備下面。